【烏魯木齊市晚報】郭旗:堅持走科研自主創新之路
這兩天,記者走進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固體輻射物理研究室的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圖像傳感器輻射損傷測試試驗,探究圖像傳感器在空間輻射環境里,對衛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性能的影響,最終為衛星設計提供充分的依據。
作為研究室主任,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研究員郭旗,三十年來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帶領團隊堅持走科研自主創新之路,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航天和元器件行業抗輻射技術的進步。
自己動手設計加工零部件
1986年,郭旗自北京理工大學畢業返回故鄉烏魯木齊,進入原中科院新疆物理所工作。初到所里工作時,郭旗被安排到輻照中心負責電子靜電加速器的運行維護。
進入實驗室后,面對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設備,郭旗一時犯了難。當時擺在自己面前最主要的難題是沒有配件,這將直接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
為了保證設備狀態滿足科研實驗要求,他開始設備工作原理的理論學習,自己動手設計加工零部件,裝配調試,不斷優化設備性能,保證了研究所科研任務順利完成,并持續為航天工程和器件研制單位開展輻射效應試驗,支撐了航天器件的在軌可靠應用,逐漸獲得了行業的認可。
隨著科研工作的深入和對行業現狀的了解,郭旗也堅定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研制出國內首臺空間輻射劑量計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航天發展進入快車道,空間輻射環境帶來的器件失效損壞等問題也愈發顯著,對航天器的安全可靠運行帶來挑戰。
郭旗敏銳把握新的需求,聚焦新型電子器件在輻射環境實際應用中面臨的難點,從中凝練科學問題,分析技術瓶頸,帶領團隊不斷拓展方向、調整重點、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從中、小規模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數字到模擬/數字混合信號電路,從電信號處理到光電探測,從硅基器件到化合物半導體,郭旗和團隊根據航天應用需求及器件技術前沿不斷拓寬研究范圍,形成了多種新型器件輻射效應試驗技術能力,支撐了器件研制和航天工程應用。
團隊研制出的國內首臺空間輻射劑量計,作為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實踐、風云、北斗等多個衛星系列上得到應用,實現了衛星內電離輻射劑量的在軌實時測量;前瞻性地開展了光電成像器件輻射效應研究,提出了光電成像器件輻射損傷在軌修復技術,直接應用于我國空間光電成像器件研制、光學衛星設計和在軌運行管理。
近年來,他又帶領團隊開展了強核輻射環境下電子系統抗輻射加固技術攻關,研發了抗輻射視頻系統、照明光源、輻射探測器,以及機器人供電、控制、通訊模塊等系列產品樣機,抗輻射性能顯著優于當前國內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成功應用于核電運維檢修、裝備制造和安全應急等單位。
目前,實驗室通過引進、購買及自主研制檢測設備,建立了國內唯一的由輻照裝置、元器件測試系統和輻射場測量分析設備就近配置的功能完整的新型電子元器件累積輻射效應試驗共用技術平臺。
培養了多名科研技術骨干
現在,郭旗帶領的團隊已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50人以上規模,其中碩士、博士學歷占比83%以上,團隊平均年齡35歲,已成為一支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對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代表隊,他們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勤勉奉獻、造福邊疆的優秀品質和時代風采。
作為研究生導師,郭旗非常關心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和身心健康,注重學生的科研誠信及科研道德素養培養,多名畢業生現已成為國內航天和元器件行業重要的科研技術骨干。
(記者:梁樂)